惠安旅游
青山宫即“灵安王庙”,是为道教宫观,青山王祖庙,供奉着五代人物神——张悃。它与湄洲岛上的天妃宫、龙海的慈济宫一起闻名遐迩,被同称为“闽中三宫”。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(976~984年)。宫祀唐五代闽将张悃,宋建炎年间(1127~1130年)封“灵惠侯”,赐额“诚应”;景炎年间(1276~1278年)晋封“灵安王”,赐额“敕封灵安王庙”, 清·嘉庆《惠安县志·卷3》载:“旧传初置县时,陈震卜地螺山之阳,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坟于青山,今邑即其地也。”青山宫背靠青山,面对浩海,有青山虎穴、羊屿浮练、烛山晨照、古军事地形诸胜,整体规模较大,是旅游、景仰的圣地。
青山宫庙宇规制
青山宫“庙制度宏杰危耸”,“致于过峻,实则配山雄壮”,青山宫“中殿斜线峻绝”,高11米,屋顶两坡急泻,独具格式,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件瑰宝。
地理情况
宫坐北朝南,面积656平方米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、两廊、前殿、后殿。东侧有文昌祠,西侧有英烈祠。前殿面阔、进深各5间,后殿面阔5间,进深4间,两殿皆为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,硬山屋顶。前殿以屋顶双坡急泻闻名。现宫内尚存有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和成化元年(1465年)重修碑记2方。
主庙
主庙——青山灵安王庙由官府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,坐北向南,由前殿、深井、中殿、后殿组成。庙宇高耸,呈台阶级纵深向上发展,气势雄伟。
文昌阁
文昌阁并排于主庙东边6米处,内有惠安县第一任知县古石雕塑像。有放生池、中亭阁、正厅,也呈台阶级纵深向上发展,斯文典雅。
英烈祠
英烈祠在宫西南6米处,坐西北向东南,正中有“相公爷”(神姓辛、系属张悃爱将)眼观于海峡两岸(相传该祠得穴俗称“日出台穴”,由于建祠塑像者的独造匠心,使该祠成为青山的一大奇观。农历九月,每当太阳初升时,阳光便映照在祠中的英烈侯上正中;右边有“土地公”;左边有饲马爷公和一匹骏马;再左边有天兵神将。
“未有惠安,先有青山”在海内外广泛流传。嘉靖《惠安县志》载:“青山在县南,伪闽时将军张悃尝立寨于此,以御海寇。既殁,乡人庙而祀之,至今不废。”太平兴国拆晋江东16里置县时,首任知县崔知节移古县至今县治址,开基时发现张悃墓,并有小石碣一方,上刻:“太平兴国间,古县移惠安,若逢崔知节,送我上青山。”崔知节除把张悃墓保留在东边房里外,另在青山建座古庙,祀奉张悃。人们把张悃尊为“惠安境主”。宋建炎间(1127-1130年)海寇作乱,神有阴助之功,邑人蔡义可闻奏于朝,赐庙额“诚应”,封为“灵惠侯”;景炎元年(1276年)晋封为“灵安王”,赐额“敕封青山灵安王庙”。还有“岳献海邦”、“庆安尊妃”、“昭顺夫人”和“知机”等牌匾。大多毁于“文革”中,现存的仅是仿制的。
青山宫明清间数次重修,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大修建, 1982年各方热心人士组织成立了“青山宫文物古迹维修董事会”,于1983年重修前殿并建精舍;后殿和英烈祠于1989年由旅港侨胞林钰锟先生独资重修;宫前石埕及环境于1990年由台胞捐资整修和新建;中殿和文昌阁于1992年由港胞林钰锟独资重修。宫宇依然保持宋代建筑风貌,为惠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,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青山王信仰的形成
张悃,光州固始县人。光启元年(885年),随王潮、王审知入闽,后任闽将。清·嘉庆《惠安县志·卷28》载:“张悃,五代时天下割据,兵燹叠告,民各鸟兽四散,乡闾不保,悃集民兵训练之,旗鼓严肃,刁斗时巡。青山一带,盗不敢犯,桑麻无恙,鸡犬敉宁。”
起始
青山王信仰当始于惠安置县前,五代时期为民间自发崇拜阶段。张悃殁后,乡人即在青山建一小庙祀之。《闽书》:“将军张悃立寨山上,以御海寇,乡人因建庙奉祀。”明·嘉靖《惠安县志》亦载:“青山在县南,闽时将军张悃尝立寨于此,以御海寇。既殁,乡人庙而祀之,至今不废。”
此庙当为青山、崇武等地乡人在张悃逝世不久即兴建的小庙。
北宋·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,在山霞青山由官府始建青山宫。
是年,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,首任知县崔知节移古县至今县治址,开基时发现张悃墓,并有小石碣一方,上刻:“太平兴国间,古县移惠安,若逢崔知节,送我上青山。”
清·嘉庆《惠安县志·卷3》载:“旧传初置县时,陈震卜地螺山之阳,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坟于青山,今邑即其地也。”
明·隆庆、万历年间惠安知县叶春及《惠安政书》云,他据当时所看到的郡志得知,张悃“没葬螺山之阳,宋·太平兴国间,即其地置县,乃改葬于青山立庙”。
《大田张氏谱》也载:“神……先葬螺山,陈震建县,始迁青山。”
上述,无论是官修的郡、邑志,还是私撰的谱牒,对宋初置县时迁张悃坟一事都有明确的记载,张悃的初葬地在螺山之阳是没问题的。而“改葬于青山立庙”则说明,五代时民间自发的青山王信仰,至太平兴国间已拥有相当的群众基础,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,因此,新成立的地方政府才会如此重视,顺从民意,出面以改葬立庙的形式加以承认。
见载于方志的祀奉青山王庙宇,除位于县南青山铺的诚应庙外,还有邑治的青山王祠和崇武半岛诚应庙,这与张悃生前立寨青山时的保护范围有关。有学者调查崇武城中的诚应庙后指出:“传云:该诚应庙之建早于青山诚应庙(青山宫),因而历来从未到青山宫进行子庙神谒祖庙神的‘过炉’仪式”。由此说,早在张悃迁葬青山前,也就是青山宫立庙之前,螺山之阳和崇武半岛的百姓已把张悃作为神在崇拜了。
传说
“未有惠安,先有青山”。“青山”当指青山王,这名话可理解为惠安未置县前,民间已存在青山王信仰。
“改葬于青山立庙”,所立为今青山宫无疑,因此说青山宫始建北宋·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是对的。但是,当时是于青山南麓卜地新建,或是把民间于五代时在青山南麓建立的小庙加以扩建而成,并不确定。当地世代相传一个说法:“在青山宫的右前方有一小庙,据传是在青山宫未兴建以前,乡民已建小庙,作为烧香膜拜青山公之所”。
南宋初年,青山王信仰得到官方承认。惠安群众尊张悃为“惠安境主”。明·嘉靖《惠安县志·卷1》引《宋会要辑稿》云:“青山王祠,在泉州府惠安县守节里。绍兴五年(1135年)十二月赐庙额诚应,绍兴十九年(1149年)八月封灵惠侯。”《宋会要辑稿》是宋代官修政书,是政府档案的分类汇编,说明青山王信仰在南宋初年即得到官方承认。后来,南宋·景炎元年(1276年),晋封张悃“灵安王”,赐额“敕封青山灵安王庙”。
青山王信仰的传播
青山王是产生于惠安地方特有的历史人物神,即五代闽将张悃。至今,青山王信仰已逾千年,其地域分布相当广泛。
惠安县及泉港区建有主祀青山王宫庙的乡镇达三分之二以上,尤以山霞、张坂、崇武和螺阳四个乡镇为盛。
宫内门神
至于民居私奉青山王、青山妈,则全县各乡镇皆有。旧属泉州府各县及其北邻的仙游县等,也建立青山王宫庙或供奉青山王神像,而泉州东湖早在宋代即有青山王庙宇,至今在市区的宜春宫尚配祀有灵安王(即青山王)。南宋·福建浦城人真德秀在嘉定八年(1215年)任江东转运副使时,曾多次祈求张大帝(即青山王张悃)神灵降雨救旱。
青山王信仰随着惠安人外迁也传播到了海外。“惠,海国也,海滨山业船,或近而内外海捕鱼,或远而苏台,甚至通于外洋夷国”。明清时代,大批惠安人外迁,青山王的“香位”也随之传及日本、台湾、港澳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缅甸、泰国等地。仅台湾主祀青山王的寺庙就有168处,较大的有台北鸿福宫、板桥青山宫、灵安王庙、艋舺青山宫、台中灵安堂、沙漉青山宫、新竹灵安宫、南势青山宫、彰化云园青山宫、高雄灵安宫等,祭典内容、仪式同泉州。
青山王信仰始于五代,形成于宋代并发展至全盛。元代似有所冷落。明代继续发展,但尚无法重现宋代时的盛况。清代初期曾受迁界的影响,中、后期起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。台湾的青山王信仰日益扩大,其中最有名的青山王庙宇是台北市的艋舺青山宫。目前,青山宫在海内外已有数百座分寺,台海两岸的青山王信仰进入了一个新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