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过年也太太太太有趣了吧!
- 发布时间:2023-01-20 04:28:45
- |
- 作者:暂无
- |
- 阅读次数:次
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人,用“年”庆丰收,犒慰辛苦劳作一年的自己,同时,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具化作祭祖,拜神,驱鬼等各种寓意多样的年俗活动,填满了用来送走旧岁,迎接新春的年节,丰富了“年”的节日内涵。
自“年”被刻进中国历,这节一过就过了两千年。尽管时间过去了那么久,中国人对“过年”的情结却好像从来都没有变:家家门口还是红红的正丹纸上美满的吉祥对,娃娃手里捧着还是用朱红花纸袋包着的压岁钱,户户餐桌上还是蒸起热气儿暖胃暖心“年夜饭”,人们走街串巷拜年时的声声祝福里还是那些愿平安,愿健康,愿家富国强明年更好的“旧”愿望,“年”也还是那个一年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,是一个中国年的过去,随之也是又一个中国年充满希望的开始。
“年”带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,卷带着千年的烟火气流传至今,以样样年俗,将古人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福,从历史的那一端寄送给历经千百年时光,仍庆贺着同一个“年“节的我们。一个节日,是文化的传承,也是中国情的延续。“年”这个字究竟由何而来?乾隆皇帝又是怎样过年的?古时过年都有哪些习俗?本期《天天微学习中心》特推出《过年说年俗》系列课程,一起了解中国古代民间传统习俗,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~
每到过年,手机总会异常繁忙,拜年短信、微信满天飞。手机拜年很便捷,即使远隔万里,祝福也能一键送达。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,古人是如何群发消息,向友人送上祝福的呢?难不成挨家挨户上门拜访?其实,古代拜年也有快捷方式——飞贴,它可以称之为贺年卡的前身。飞贴盛行于宋代,由仆人把写好名字、祝福语、地址的“飞贴”依次送达,大户人家往往会在门前的墙壁上糊上写有“接福”两字的红纸袋,前来送“飞帖”的仆人不需敲门,装袋离开即可。是不是跟现在的群发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处~
古代,文人雅士过年喜欢做点有文化内涵的事儿,而最能全面体现文人风雅情趣的莫过于《岁朝图》。岁朝图就是为了迎接春节而画的吉祥画。岁朝图开始于宋代,到了明清时期非常盛行,不但文人喜欢,皇帝有时也要风雅一把。历史上画《岁朝图》最多的皇帝非乾隆爷莫属!众所周知,乾隆皇帝是一位“书法控”,很多景点都有乾隆御笔亲题的“到此一游”诗,无数的书法珍品上都有他写的“观后感”,难不成乾隆还是“绘画控”?其实,乾隆画“岁朝图”是为了政治需要,是为了告诉臣民,他对中原文化的尊重。
每逢春节,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窗上贴上红色的“福”字,寓意福气满满。从古至今,“福”大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汉字之一。不过福字最初涵义并非如此,在古代,甲骨文“福”字表示为用美酒祭祀,祈求神灵赐好运,如果把“富”字里装满美酒的大坛子藏在自己家里就构成了富裕的“富”字。远古时代,粮食十分匮乏,家里要是有余粮酿酒,简直堪称为大户人家,古代人家里要是有几坛美酒,那简直幸福的冒油了。从“福”到“富”的结构可以看出,在古人的观念里,幸福与财富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。当我们觉得不幸福时,不妨学学古人把“幸”还原成动词,我们能做的是积极的创造,期盼福气的到来。
每到过年,家家户户门上就会贴上喜庆的春联。春联是从桃符演变而来的,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长方形木板,古人认为桃符有辟邪的功能,桃符上最初还画着神人图像,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门神,但是文人就想玩点新花样儿,于是就有了写对联。据《宋史·蜀世家》记载,后蜀的君主孟昶,在除夕那天命令手下的学士在桃木板上题词,题完孟昶觉得不满意,于是亲自上场,写到:“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。从此题桃符演变为写春联,后期逐渐用纸张代替桃木板。对春联普及起到推动作用的,据说是明太祖朱元璋。在定都金陵的除夕,朱元璋要求上至公卿大臣下到贫民百姓,每户都要在门上贴对联,大年初一,朱元璋漫步于大街小巷,欣赏着各式各样的春联,对于门前空空如也的屠户,随即大笔一挥现场创作了一副~
每逢春节,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门神,保佑家人平安吉祥。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位知名度较高的门神,很多行业都有开山鼻祖,门神的祖师爷是兄弟俩,名叫神荼、郁垒,传说在遥远的大海之上,有座山,山上有棵大桃树,树上有无数的妖魔鬼怪,神荼、郁垒就负责在哪儿维护治安,后来他们遇到了识货的“伯乐”——中华文明始祖皇帝先生,于是就把他们兄弟俩从海外引进到中国,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门神这一职位。做门神很辛苦,但也是一项受万民敬仰的行业,所以,从唐代开始这个行业突然变得热门,其中还杀出一匹黑马——钟馗,他虽然长得凶神恶煞,但才华横溢,擅长捉鬼,被阎王爷封为捉鬼大元帅,被老百姓奉为门神。门神行业里还有两名战功赫赫的将军,那就是秦琼和尉迟恭,这两位都是李世民麾下的名将,至今都为老百姓守家护院。
知晓“年”的起源,
了解“年俗”的演变,
愿时时岁岁年更迭,
岁岁年年“年”味儿依旧情更浓~